譯術語錢歹賺 業者苦笑「做口碑」
日本的知識漫畫因為內容牽涉到許多專業術語,與其他題材的漫畫相較,譯者翻譯過程中,不時要勤跑圖書館、上網找資料,或是問專業人士;因為漫畫是照頁數算酬勞,翻完一本薪水沒變多,卻要花上多倍時間,錢真難賺。
《築地魚河岸三代目》的中文翻譯吳傳賢說:「我們這是做口碑的!」,本身沒有魚類知識背景的他,面對又多又複雜的魚類名稱,不是沒有對照中文,就是日文同一個名稱,指稱的魚類跟台灣本地的魚種卻不同。他笑說「同名同姓不同魚」的困擾常發生,像日文中的「鯛」,常指的是迦納魚,和台灣常稱的鯛魚不太一樣。
為了貼切日文原意,吳傳賢多以日文對照漢字直譯,但若有台灣俗名的魚類,會選擇以台灣俗稱翻譯。他舉例有次翻譯到「目張」魚,為了搞清楚是哪種魚,還跑到碧沙漁港現看現買,才發現這魚在台灣俗稱「石狗公」。
他認為,魚類的名字要能跟讀者互動才貼近,也因為書中文字比例多,因此要特別注意每個角色說話語氣,市場裡有京都腔的大叔,翻成中文變成一口台灣國語,讓讀者看到更有親切感。傻呼嚕同盟召集人黃瀛川就相當推崇這點,「不然看漫畫像看論文一樣,也太無聊了。」他笑著說。
另外一本《鐵路便當之旅》的中文翻譯方郁仁則提到,最難的部份除了專業術語,還有日本地方方言很多,整盒便當的菜名都要搞懂就花很多時間,作者是指什麼材料,也要找很多資料佐證。
漫畫本身需兼具娛樂的性質,要好笑又要忠於原著,兩位翻譯都表示:「很難!」,日文的笑話翻譯成中文常常不怎麼好笑,冷笑話的難度又更高一籌,為了不讓讀者看了摸不著腦袋,翻譯可說是煞費苦心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