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前開始的伐木,80年代漸漸結束,
但是70年代興起的農業上山,又讓森林再度受創。 .
陳玉峰說,除了因1980年以後的農業上山,造成土地開發不當,再加上21世紀的氣候驟變,雖然年平均值差不多,但狂風急雨等惡劣氣候的頻率更高,現有的氣象預報、防災救災、水土保持,都要必要重新檢討。
台灣盛行高山蔬菜、茶葉、檳榔,還有滿山遍野的果樹,連休閒農業都爬上山,台灣吃山吃海的文化,也吃掉原始山林的天然防護。高山農業須為風災擔責任
http://e-info.org.tw/
台灣環境資訊協會
山林生態的民宿違建與農地濫墾
在清朝統治時期,台灣的森林一直保持著原始的樣貌,原住民是森林裡的王者,一般平地居民不敢進山,對於林木的運用,主要是取用森林邊緣的竹林建屋,或是砍取低海拔的相思木製成柴炭,以及伐取樟樹製成樟腦,對於森林深處優質的林木,幾乎全無利用。
在台灣,開路上山,進一步引領農業上山,並經常發生超限利用與山地四濫(濫墾、濫伐、
濫開產業道路、濫建),其所增加的坍方,可能不止自然坍方的100倍;
國土復育條例立法院擱置43次
國土復育條例立法院擱置43次
再則,日本人對台灣山地農業的要求,農產品之於山地移民大抵以
自給自足為目標,而且,對於標高500~1800公尺的所謂暖帶
林地(佔台灣林野面積48%),主張至少應以五分之三的面積,作
造林等純林業,充其量增以一些副業;農業的利用係採農林交替方式
,也就是樹木與草本作物交替栽培,不僅空間利用如此,時間系列依
然,如此方可保存地力、預防災疫。換句話說,其山地農業的政策,
力主治水及地力保持為優先,以限制耕作及強制輪作為手段,並不斷
研究,創造本土農林經驗暨傳統。
可嘆的是,國府接管台灣以降,初期剷除最具經濟價值的林木,中
期側重貿易工商,晚近則於政爭,主導全國菁英,環繞現世利益團團
轉,對世代土地長遠發展與智慧之規劃,自來皆惡意缺席。加以最近
十年來,正是台灣社會規範全面潰決的時段,人民不再相信任何法律
的公平性、絕對性;更因農業政策搖擺不定,農民變成畸型社會發展
的最底層,權益嚴重受損,再以土地惡性炒作、推波助瀾,因而農地
全站熱搜